查看原文
其他

【博客论邮】地名邮戳研究大有可为

汪海清 鼓山邮话 2022-04-24


鼓山邮话gushanyouhua

传播集邮文化 倡导健康集邮 分享快乐集邮

地名邮戳研究大有可为




世界上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地名,好比每个人,都有名字一样,中国亦如此。

没有地名,就没有了方位,就找不到东西南北。没有地名,办事、寻人、旅游、送信都无法查询。

八百多年前,南宋首都临安(今浙江省杭州市)的白塔桥边,已经有了出售导游性质的“地经”,时称:《朝京里程图》。据说,这是我国最早的旅游地图。南宋诗人李有在《古杭杂记》诗中写道:“白塔桥边卖地经,长亭短驿甚分明。如何只说临安路,不数中原有几程。”诗人对南宋统治集团偏安江南,不图收复中原的做法,表示强烈的不满。据史书记载:元代时,意大利旅游家马可·波罗到杭州旅游时,曾在白塔桥边买过地经,这在他的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一书中,可以得到印证。“白塔”为杭州古塔之一,始建于吴越时期。如今,这座千年白石塔还在,“白塔岭”地名,以“白塔”命名,更是家喻户晓。

自古至今,各地城府反复变迁,地名随之变更。老地名不断湮没,新地名不断产生,新旧交替,层出不穷。如:杭州珠宝巷,文革时,改成“灭资巷”,文革后,恢复原名;杭州中山路,原名御街,系南宋皇宫通衢大道,民国时,改名为“中山路”(以革命先驱者——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),她是纪念辛亥革命的产物;解放路,原名“中正街”,以蒋介石名字命名,新中国建立后,更名为“解放街(路)”至今。

地名是一种文化,有了地名,就有了地图,有了地图,就有了地名志,就有了管理、就有了研究地名的机构。人们在中国任何一个城镇(或乡村),都能见到街口或村头竖立的路牌,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景观。除此之外,人们还能在来往的信件中,见到盖在信封上的地名邮戳。二十世九十年代初,中国省市县级以下地名,被六位数的邮政编码取而代。之后,各地地名邮戳(日戳),又陆续恢复和启用,地名邮戳(日戳)昂首阔步,登上邮政大堂,成为中国邮政史重要的组成部分,成为集邮爱好者追宠的目标。

地名邮戳研究,既是一种集邮文化,又是一种集邮活动。

地名邮戳具体地说来有以下功能和种类:

邮政部门处理各种业务的,带有地名、局名或代号和日期的戳记,简称“日戳”。加盖在邮件或邮政业务单式上的邮政日戳,其主要作用是:

1.确认邮局与用户之间以及邮局之间的责权关系;

2.使邮资凭证作废;

3.表明邮件的部门、地点、时间、全程时限和邮资已付; 

4.承认单据的合法性。邮政日戳在法律上是有效凭证。邮政管理部门对邮政日戳的规格标准、刻制使用等,都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,有严格的管理制度。

现代邮政日戳大体可按不同邮政机构、不同用途和使用范围、不同组合形式、不同加盖方式等分类。

一、不同机构的日戳:包括各级邮政局、所、行动邮局、临时邮局以及军事、机要等专业邮局使用的日戳。这些日戳大都刻有本邮政机构名称、简称或代号符。

二、不同用途和使用范围的日戳:包括邮局营业和内部业务日戳,如销票、特快专递、邮资已付、包裹、落地、风景等日戳。

三、不同组合形式的日戳:除单一的日戳外,还有日戳同其它戳记(如邮资机戳、宣传广告戳、纪念戳、销票戳、首日戳)组合而成的组合日戳,现如今习称“连体戳”。

四、不同加盖方式的日戳:包括手工加盖、机器加盖和计算机打印日戳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85年7月颁发的《邮电日戳印摸规格标准与使用管理规定》中,规定中国的邮电日戳为三大类十种。三大类是:普通日戳、邮资已付日戳、特种日戳。十种是:属普通日戳的邮政日戳、电信日戳、机要日戳以及机器上装配的日戳四种。(1992年6月,改为中、法文对照的“邮资已付T.P.”和“机要通讯邮资已付”日戳两种。)属特种日戳的风景日戳和模拟日戳(供邮电学校操作技术使用)两种。

各国邮政日戳式样、规格有多种多样,以圆形为主。戳面文字,国内业务日戳以本国文字(包括少数民族文字)为主;国际业务日戳,加国际通用的文字。有些国家在日戳上加刻代表本国的的徽志;有的加刻邮政局所的邮政编码。日戳上的日期,多为活动字钉,少数为手工填写。日戳加盖颜色,除《万国邮政公约实施细则》规定邮资机印志一律用红色外,其它日戳加盖颜色各国不同,以黑色为主。有些国家的机器日戳用磷光油墨加盖。

地名邮戳文化底蕴浓郁,

地名邮戳研究大有可为。



※文图/汪海清

※来源/百川的新浪博客

※采编/文白


感谢关注、支持、推介“鼓山邮话”微平台!


“鼓山邮话”有您的关注更加精彩!!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